當孩子走進學校輔導室,父母該做、不該做什麼?【走不進的輔導室3】
文章取自親子天下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94530
父母一聽到孩子被學校輔導,第一時間往往感到緊張、焦慮,擔心孩子怎麼了?《親子天下》採訪長期在第一線輔導現場的專輔老師們,認為孩子不論是主動或被動來到輔導室,就是改變的開始。家長若能支持孩子求助,才能幫助化解孩子的困境。
shutterstock
明杰長期因為人際相處問題覺得很憂鬱,主動到輔導室求助,老師了解狀況之後,請明杰帶回一張輔導同意書給媽媽簽名,讓學校介入輔導。媽媽看到非常錯愕,隔天立刻打電話詢問輔導室孩子狀況⋯⋯
前高中職輔導老師,現任台北、新北國中專輔老師督導的陳志恆表示,孩子因為未成年,為尊重父母權利,輔導室在介入之前會請家長簽同意書,「但通常這裡就會卡關」,當發現孩子在學校接受輔導,多數家長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會很緊張焦慮,有些父母甚至會感到不悅,質疑「孩子為何需要被輔導」?
什麼樣的孩子會去輔導室?
輔導室是校園裡提供學生身心休憩的地方,高中輔導室更包含生活、學習、生涯輔導三面向。目前各級學校的輔導室個案,大部分是經由導師在教學第一現場,察覺孩子的言行舉止或書寫內容有異狀、態度消極等,轉介到輔導室;其次是透過學校多元輔導方案篩出的個案,也有部分是經家長主動要求學校輔導的孩子;而主動到輔導室講心事的學生,專輔老師們表示,僅占少數。
孩子最困擾什麼?家庭因素占大宗
採訪時,老師們都特別有感,這兩年因疫情、3C 使用等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,使得現在孩子的煩惱,比起過去同年齡層更為複雜,也比較容易有情緒。
新北市竹圍高中國中部專輔老師林楠竟表示,困擾孩子的因素可能包含家庭關係、人際困擾、師生關係、網路成癮、學習困擾等多種原因,但往往是「交雜在一起的」。綜合多名老師的意見認為,輔導室個案常見的困擾來源,仍來自家庭。例如,爸媽常吵架、家庭功能不佳、父母疏於照顧、親子相處缺乏情感連結、父母期待和壓力等。
其次是個人情緒管理、課業、人際關係問題(包括情感和戀愛問題)。新北市廣福國小專輔老師蕭怡君認為,「很多時候情緒和人際問題,也會是因為課業學習引發的。」例如,孩子成績不好,變成「教室客人」,出現不停分心的狀況,且因為長時間「學不來、學不會」等挫折情緒的累積,可能出現情緒衝動,或是更嚴重的傷害行為。
台北市溪山實驗國小專輔老師趙怡晴表示,中高年級孩子除了面臨課業變多變難帶來的學習困難和挫敗感之外,還多了人際互動和感情戀愛的問題。
例如,「我跟閨蜜喜歡同一個人,我不知道該怎麼辦」、「我喜歡某某某,不知道該怎麼表白」等困擾,這些在大人觀念中認為只會發生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的事情,在國小輔導室個案中並不少見,其中不乏低中年級學生。
而國高中的孩子進入建立自我認同發展的重要期,更重視他人的看法,人際相處的問題又會更複雜;高中孩子則多了生涯規劃與升學的困擾。
孩子被輔導,家長該做/不該做什麼?
前新北市國中小專任輔導老師督導,現任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陳品皓說,很多孩子因為是被動轉介到輔導室,「所以很抗拒輔導」,也是專輔工作中最挑戰的事情,因為「學生抗拒輔導室的心情若處理不好,就只是形式上的輔導」,而家長的配合度就成為決定輔導效果的關鍵。
專輔老師們表示,許多家長知道孩子被輔導,大多願意配合,也支持孩子接受輔導。 「看過滿多家長很有心理健康的概念,例如有爸媽會跟孩子說,可以把輔導老師當作一個資深教練,聽聽看他的想法。」陳品皓說。然而,抗拒的家長也不少,是專輔老師們必須花更多時間處理的環節。
蕭怡君認為,「任何人對於孩子有困難,需要被協助這件事,通常都會擔心,是不是哪裡做不好?而在我們的社會中,「不好」比較會被解讀為「不夠好」這種負面的詞。」
新北市一名國中專輔老師表示,不少家長擔心被汙名化,不願讓孩子接受輔導,認為「孩子沒病,有什麼好(跟輔導室)講的」、「去輔導室說心事太軟弱」,也有的是因為「家裡有秘密不想外人知道」、「家醜不可外揚」,甚至「知道孩子去輔導之後把孩子痛罵痛打一頓的案例」,也時有所聞。
新北市正德國中專輔老師吳欣謙表示,有些家長可能基於「孩子在國小被輔導的不好經驗和互動,延伸到國中端,因此抗拒輔導」;也有不少父母疏於陪伴孩子,「雖然接受了專輔老師的建議,事實上卻無心配合,回到家後依然維持原本的親子相處方式;或是對老師下指導棋,錯過發現孩子有異狀的時機,導致孩子狀況可能惡化。」
但基隆市學生諮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鐘依靜提醒,輔導個案中不乏非常關心孩子的家長,家庭功能也很完善,只是「關心成為孩子的壓力,或是父母期待很高」。不少專輔老師也遇過支持孩子輔導的家長,因為過度焦慮和擔心,不斷追問專輔老師和孩子談話的細節,或是回家之後追問孩子,反而給孩子更多壓力,衍伸其他問題。
專輔老師最大難題:家長溝通和孩子信任之間如何拿捏?
陳志恆表示,孩子來到輔導室就是對老師有所期待,「會幫他保守秘密」,這也是與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開始。一般來說,專輔老師基於《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》,會為孩子保密。問題是,學校專輔老師「仍是老師的角色,並非一般醫療上的心理諮商」,因此,「仍必須是教育性的介入,必須以孩子最大權利,決定採取什麼措施。」
因此,孩子若涉及違法情節、自傷或傷害他人事件,專輔老師必須通報並主動和家長聯繫,告知孩子情況;而若非特殊或危急情況,家長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,也有權利詢問孩子的談話內容。對專輔老師而言,「如何和家長溝通並維持孩子的信任,就成為每天要面對的難題。」因為一旦喪失信任感,等同斷了孩子求救管道。
「比如孩子跟專輔老師說,爸爸都會打我媽媽,這件事情跟孩子沒有直接的暴力問題,卻是兩種層面的家暴問題,這時要通報嗎?要不要請家長處理?如果家長知道,回家有可能會責怪孩子,但不處理,又會不斷影響孩子情緒狀態;如果一旦和家長溝通這件事情,孩子無法再來諮商,對孩子而言,狀況會好一些嗎?」陳品皓說。
家長的態度,決定孩子可以得到多少幫助
2018年董氏基金會調查顯示,每7位青少年至少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,需專業協助,但超過42%的受訪學生不願意輔導老師告知家長;近31%的明顯憂鬱情緒學生認為,家長面對輔導老師的建議時會有負面反應,還有54.3%受訪學生覺得家長不清楚校園中所提供的心理健康資源。
陳品皓表示,孩子若接受輔導,「家長的支持可以幫助孩子不需要去評判自己被輔導這件事情,也不會覺得這件事情是不好的,在和老師的溝通上,就可以減少抗拒。」
家長若能給專輔老師更多信任,理解專輔老師的做法都是為孩子的最大利益為考量,且必要時刻一定會告知家長孩子狀況,輔導過程才能順利進行,讓孩子走出陰霾,看見希望。
(責任編輯:實習編輯莊蕙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