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如何讓習慣壓抑的孩子開口說心事?給父母的分齡溝通術【走不進的輔導室2】

文章取自親子天下 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94528

2022-12-26 00:00 更新:2022-12-28 18:36  by 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- 高竹君

 

孩子有煩惱,卻因為種種因素,不願意求助輔導室,也不想跟朋友說,怎麼辦?《親子天下》採訪國中小和高中專輔老師,提供父母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的溝通術,幫助孩子打開心房,避免憾事發生。

 

 

如何讓習慣壓抑的孩子開口說心事?給父母的分齡溝通術

 

shutterstock

 

 

 

本文重點摘要

 

宇婕自從參加安親班之後,每天愁眉苦臉,笑容不再。爸媽也發現,她的食慾不佳,連平常最愛吃的食物都興趣缺缺。某天媽媽問她最近怎麼了,宇婕不想談,直接關燈說想睡覺,媽媽也不知道該如何問下去。

2018年董式基金會針對六都國高中(職)生的調查顯示,每7位青少年至少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,但是會使用校內輔導資源、求助輔導老師的學生,僅佔10%。

2022年兒福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,有將近8成的孩子,即使遇到困難也不願求助輔導室。孩子表現有異狀,卻不願意說心事,父母總會擔心,久而久之會影響身心狀態,出現憂鬱、偏差行為等問題。父母可以如何和孩子溝通,讓孩子願意說出心事?

缺乏表達情緒的經驗,易造成壓抑忍耐習慣

基隆市正濱國中專輔老師胡憶華表示,「孩子習慣壓抑忍耐,是因為缺乏表達情緒的經驗。」

基隆市學生諮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鐘依靜指出,孩子壓抑情緒和家庭模式及父母教養有很大關係,「很多家庭是不談情緒的,父母有情緒也很少和孩子分享,孩子缺乏學習模板,沒有習慣去談情緒,就算談情緒也覺得彆扭,因此放著不管,或逃避,是造成孩子不願求助的主因。」

新北市廣福國小專輔老師蕭怡君表示,習慣壓抑導致憂鬱情緒的孩子,大部分都是因為「只有單一的情緒紓解方式,行不通的時候沒有其他方法替補,人際的支持系統也比較少。」另外,孩子若曾有講出來卻被大人責罵的不好經驗,或是有些家庭比較辛苦的孩子會擔心講出來麻煩到別人,也可能讓孩子有事但選擇不說。

外表活潑開朗也可能有心事?孩子這些徵兆要注意

值得注意的是,孩子有心事不說,不一定只有悶悶不樂的表現,「即使外表看起來活潑開朗的孩子,也可能藏著心事。」台北市溪山實驗國小專輔老師趙怡晴說。

家長若能多觀察和關心,及時接住孩子丟出的訊息,就能幫助孩子跨越一道關卡。新北市正德國中專輔老師吳欣謙提醒家長,發現孩子出現「異於平常的行為、言語、狀態、作息,且已經持續一段時間,」就要多注意。「孩子有時是在測試家長關心他多少,也有可能是求救訊號。」她強調,反常行為不一定是不好的行為,「有時候孩子狀態突然變得比較好,也有可能是在為後面的極端行為做準備。」

另外,「多和導師保持密切聯繫」,平時可多留意孩子作文、週記、公布在網路上的書寫內容;學校實施的情緒自我檢測,也是留意孩子情緒狀況的指標。

如何讓孩子願意開口說心事?國小、國中、高中分齡溝通術

父母感受孩子不對勁,該如何溝通,讓孩子願意開口說?《親子天下》邀請台北、新北專輔老師,分享與國小、國中和高中孩子溝通的方法。

1、國小孩子:大量陪伴和傾聽,平時就建立良好關係連結

情境:小乖在學校和同學吵架了,回家之後悶悶不樂⋯⋯

  • (X)NG 說法:「你跟同學吵架吼?你是不是有煩惱,跟媽媽說。」
  • (O)正確說法:「我發現你有點悶悶不樂,有點不開心,你怎麼了嗎?」

桃園市南崁國小專輔老師江穎盈表示,父母可藉由描述孩子的狀況,「持開放式問題」,開啟話題,讓孩子自由回應;避免「封閉式問句」,讓孩子感覺非說不可,形成一種壓力。

趙怡晴表示,孩子若有意願說了,建議先聽孩子說完,避免過程中不斷給意見,打斷孩子,「小孩有時候只是想分享自己的事情,並不是要詢問家長意見。」

國小孩子尤其需要爸媽大量的陪伴,並給予好的回應。「如果平常都沒有建立關係,突然劈頭就要跟他講一件事,他一定會覺得,是不是自己闖禍了?自然會立刻築起一道牆。」鐘依靜說。

江穎盈強調,父母若能和孩子從小建立好的關係連結,「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和值得被愛的人,這樣的孩子會比較有自信,那會是支撐孩子未來向外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。即使遇到困難,也比較不容易覺得自己是很糟糕的人。」

2、國中孩子:尊重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,需要更多同理

情境:明宇回到家,看到媽媽什麼話都不說,回到房間就關上門⋯⋯

  • (X)NG 說法:「你怎麼回來也不說!是不是考試又考差了?」
  • (O)正確說法:「你還好嗎?有什麼事可以跟我說,我聽你說。」

新北市正德國中專輔老師王韻涵表示,國中孩子已進入青春期,家長要有心理建設,「孩子想要保有自己的空間和秘密,有些事情並不想被父母知道,」建議家長保持尊重且開放的態度,「避免一溝通就指責批判、太快下結論,」才能開啟孩子想對話的可能。

新北市竹圍高中國中部專輔老師林楠竟則認為,國中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,家長要避免以「命令式的方式」開啟和孩子的對話,即使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,也盡量站在同理角度,給予支持。

吳欣謙表示,「國中孩子介於國小的年幼無知和高中之間的轉換期,對未來有一點方向,但想法仍處於混亂當中。」父母可將自己設定為「鄰居阿姨」或「隔壁大哥」的角色,面對孩子的問題適時給予反饋,同時多花心思陪伴,會比當朋友來的好。

3、高中孩子:自我意識更強烈,避免嘮叨、監控孩子 

情境:大華晚餐時一句話都不說,和往常很不一樣,吃完飯就進房開始打電動。

  • (X)NG 說法:「你怎麼一天到晚都在打電動,到底有沒有在讀書?今天考試考的怎麼樣?」
  • (O)正確說法:「你還好嗎,要聊聊嗎?」

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表示,高中孩子自我意識更強烈,不喜歡家長、老師干涉太多,家長應避免「沒確認事實就先評斷孩子」、「只在乎學習成績卻不關心孩子內心」、「孩子說話沒仔細聽或是拿孩子的話再責備孩子」、「情緒勒索」、「幫孩子主導一切事情」。孩子若真的不願意說,可請另一半、老師、親友等第三者介入溝通,避免讓親子關係繼續惡化,孩子就更不願意說了。

前新北市國中小專任輔導老師督導,現任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陳品皓建議3原則:不打斷、不評斷、不給答案,「面對比較壓抑的孩子,父母是否能夠理解並給予孩子足夠消化情緒的空間很重要。」

壓抑型孩子,更需要父母陪伴支持

林楠竟表示,孩子有情緒,很多時候是因為被誤解、和不被理解,「希望家長或同學至少把他的話聽完,若常常得不到好的回應,就不會想再講。」久而久之,就會衍伸成更多複雜問題,出現大哭大鬧、自傷、輕生等極端處理情緒的行為表現。

「良好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比較願意主動跟爸媽聊心事,很多事情提早介入和處理,就不至於持續惡化,」鐘依靜說。

父母若能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累積良好親子關係,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,即使遇到困難,也才有足夠的力量支撐,度過風浪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nny 的頭像
    sunny

    輔導 ● 漫時光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