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文章取自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  https://futureparenting.cwgv.com.tw/family/content/index/17497

台灣近1/3的孩子有行為情緒障礙問題,3%曾有自殺念頭,但大多數家長卻覺得孩子沒有什麼壓力。而孩子的壓力,主要來自學業與社交適應,父母可以怎麼做,幫助孩子紓解壓力?
  •  

在美國,10個青少年就有8個以上在求學階段感到中等到極度的壓力,且每4個就有1個覺得壓力巨大,比例還在持續增加。而與壓力有關的頭痛、失眠、憤怒和易怒都很普遍。但調查卻發現,高達95%的父母不認為孩子壓力很大。

2017年7月,衛福部公布台灣第一份兒少心智調查,發現有近1/3的孩子有行為情緒障礙問題,3%曾有自殺念頭。顯見在台灣,孩子也深受煩惱與壓力所苦。

 

課業與交友 讓孩子飽受壓力

學業與社交適應,是孩子的兩大主要壓力來源,東、西方皆然。學生在校內還得面對社交挑戰,可能受委屈或被欺負。現今網路社交媒體盛行,孩子更疲於應付人際關係。不只要常關心自己貼文的按讚數確認人氣,也得擔憂遭受網路匿名攻擊。

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陳品皓、同時也是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專輔教師外聘督導,與多所國中小合作,共同協助學生的生活適應與情緒發展。他觀察,無論是國小或國、高中生,最大的壓力就是課業。除了寫不完的家庭作業,還有無數大小考要準備,都讓孩子叫苦連天。

升上國、高中後,還要為複雜的人際關係煩惱。同學之間分派系、小圈圈,同儕霸凌問題層出不窮。此外,年級愈高愈易有感情困擾,與同儕、異性間的相處,都讓孩子備感壓力。

 

 

 

四種徵兆  觀察孩子是否壓力已破表

孩子壓力大,其實有跡可循。有四類壓力徵兆:

• 身體:頭痛、噁心、睡眠障礙、疲勞
• 情緒:不耐、急躁、易怒、悲觀
• 認知:無法專心、記憶力減退、容易擔憂、較明顯的焦慮反應
• 行為:飲食習慣改變、愈來愈孤僻、咬指甲、無法完成每日應做的事

陳品皓指出,孩子若出現「無法處理好分內事」的情況,即是壓力破表的明顯徵兆。以學習為例,孩子面對課業、考試,都會有壓力,但抱怨歸抱怨,多數人還是會如期完成作業、並為考試全力以赴。但若一反常態,開始拖延作業、甚至拒學,很可能是承受不了壓力而出現逃避行為。家長應正視這項警訊,為孩子尋求適切的協助。

 

讓孩子睡飽多動  學會正向看待挫敗

教育專家建議,家長應讓孩子睡飽。睡眠不只能消除疲勞,對身心健康與情緒穩定尤其重要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教授沃克(Matthew Walker)指出:「睡眠可以重新調整情緒的大腦迴路,讓我們得以在第二天從容面對社交和心理挑戰。」

多運動也有幫助。運動能使大腦活化,特別有助於減輕壓力和沮喪。建議任何人最好每天都有1小時中度到激烈的體能活動時間,身心會更健康。

陳品皓不諱言,只要考試制度與人際關係問題一直存在,孩子難免有壓力。父母應培養孩子面對挑戰與挫折的正確態度,才不會一有不如意或壓力就被擊倒。

陳品皓指出:「挫折=挑戰-意義。『意義』指的是成長學習,以及與親友的連結。」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心,遭逢挫敗時,若能在其中找到愈多的成長與學習意義,且與親友間有情感連結,挫折感會降低許多。若家長在孩子失敗時,都能引導其正向思考,孩子會更有勇氣迎接未來挑戰,面對壓力也能更具彈性。

 

聽孩子傾吐煩惱的NG句型

陳品皓指出,即使青春期後變得寡言,一有困擾、壓力,孩子還是會想找爸媽傾訴。他建議,傾聽時,盡量別說出以下句型:

1.帶有「你活該」意味的句型:例如「我不是早就跟你說……」、「我就跟你講……,你偏不聽」等。這些話不僅有失同理心,孩子還會後悔告訴爸媽,因為說了只會被挖苦,何必呢?

2.叫孩子放下的句型:例如「別想太多」、「不要理他就好」等。孩子與同儕相處有問題,一定是很在乎對方,才會感到難過、放不下,你卻要他不去想、不理會,根本是天方夜譚。

陳品皓強調,爸媽急於說教,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。不如使用開放式問句,例如「你當下的感受如何?」「以後遇到類似狀況,想怎麼做?」「我要怎麼做可以讓你好過點?」等,順著孩子的話問問題,且讓他們自己說。

孩子講得愈多,爸媽愈能得到線索,且孩子講一講就想通了也說不定。若仍想給建議,就講一個自己的故事,讓孩子從故事中得到體會。孩子雖不愛大人叨念,但爸媽的親身經歷,他們一定有興趣聽。

 

紙本標題:實戰篇〉關鍵議題7 孩子的壓力:幫孩子面對學業與社交適應

Photo form PhotoAC

數位編輯:吳佩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nny 的頭像
    sunny

    輔導 ● 漫時光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