脫口而出得質問式語言,常是關係中的隱形殺手
作者:陳志恆(諮商心理師)
文章取自 陳志恆心理師部落格-老師,可以和你聊一下嗎? http://blog.udn.com/heng711/54611818
也許你不知道,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的說話方式,有時候是破壞關係品質的殺手,特別是在越親近的家人或伴侶之間。
--
有位母親剛在廚房裡忙完,走到客廳的沙發上休息片刻,才坐下來,見一旁念國中的兒子正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。她向兒子開口說道:
「孩子,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?」
孩子應了聲:「噢!」,離開座位去弄了杯水遞給媽媽,臉上的表情不是很愉悅。
母親心想,我整個早上忙進忙出,你在那邊翹二郎腿看電視,請你倒個水給我,還給我擺臭臉。她忍不住念了孩子說:
「你怎麼都不能體諒一下你媽媽的辛苦呢?」
「好啦!我知道了啦!」孩子不耐煩地回應。母親聽了更不開心:「你難道就不能口氣好一點嗎?我是你媽,不是妳家傭人,好嗎?」
「好啦!我說我知道了嘛!我沒有那個意思啦!」
這是一段令母子雙方都感到洩氣的親子互動片刻,卻是經常在家中上演的戲碼。不過就是媽媽請兒子倒杯水,問題出在哪裡呢?
--
我們不難發現,這位母親對孩子說出的話語中,有一些共同的模式,裡頭常是「怎麼沒有……?」、「為什麼不……?」、「怎麼不會……?」、「難道不能……?」的句型結構。
這是一種典型的「質問式」句型,語句中帶有否定的字眼,並以問號做為結束。常見的包括:
「離開時怎麼都不關門?」
「你為什麼沒有順道幫我帶點東西?」
「你怎麼沒有找我一起去?」
「你難道不能體諒我一下嗎?」
「怎麼沒有先跟我說一聲?」
大多數的人聽到這樣的話語,心裡都是不舒服的。因為其中帶有濃厚的指責與否定意味,不是指出了我們沒有做到的事情,就是貶抑了我們的人格與形象。
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說話的人不一定有意要指責或否定對方,通常只是在傳遞出一份請求。像是前述例子中的母親對孩子說:「你怎麼不去幫我倒杯水呢?」,真正的想傳達的,是請孩子幫忙倒杯水,希望孩子展現體貼,而不是真的想知道孩子不去倒水的原因。
只是,聽在孩子的耳裡,他感受到的是被母親責難:「我不夠體貼,我不是個乖孩子!」,自然會產生防衛心態。
如果孩子直覺地回應:「妳又沒說妳渴了,我怎麼會知道?」接下來,免不了的是更加針鋒相對的場景。
如果,換個說法,直接表達自己的期待,或許就可以避免接下來關係的緊張甚至衝突。例如:「孩子,我好累,有點渴了。請你幫我倒杯水來,好嗎?」這便是直接請求,兒子應該會很樂意為母親效勞的。
--
當我們說出質問式的語言時,表面上似乎是要對方解釋沒做到某事的原因,事實上,我們一點都不想知道為什麼。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對方沒有做到我們期待中的事情,我們希望他能夠做到。而當對方想方設法努力地解釋時,卻發現我們根本不在意,不想聽,這往往令對方感到十分惱怒!
有個孩子某天晚了點回到家,父親劈頭就問:「你怎麼不早點回家呢?」
「我也想呀!但是今天放學比較晚,公車錯過了一班,等下一班花了很多時間,路上又堵車,所以比平常還晚了一點。」孩子認真解釋道。
「那你怎麼不先打個電話回家呢?你難道不知道我們很擔心嗎?」父親接著問。
「我也想呀!不過我的手機剛好沒有電了。」
「你怎麼不保留點手機電力用在緊急時刻,你難道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嗎?」
孩子發現父親表面上是在問自己晚回家、沒先打電話的原因,事實上根本不在意自己說了什麼,從頭到尾只感覺到被指責而已,似乎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很愚蠢。
如果不在乎原因,又何必問呢?
--
質問式的語言在關係中最大的破壞力,其實是傳達出對對方能力的不信任。
我們很容易將對方的質問式語言解釋成:「你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做得到!」、「你就是質疑我的能力呀!」、「你一定覺得我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吧!」於是我們回應對方的語氣也不會太好。
如果,我們本來就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,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;如果,這是一直以來我們極力隱藏,不想被知道,不想被看透的部分,一旦被揭露,情何以堪?
於是,使用質問式語言,一個不小心,就會掀開了對方的自卑之處。在防衛心理驅使下,對方要不是不想接續這個話題,不然就是使用更強烈的攻擊性字眼回應,這場對話鐵定不歡而散。
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,被他人喜愛;沒有人天生喜歡在別人眼中有著惡劣的形象。然而,質問式的語言卻容易傳遞出一種貶抑與負面評價,而戳中了人們往往最在意的自我價值感。
--
我們活在關係中,也活在他人眼中。雖然不需要過份在意他人的觀感,但也不能對別人的評價絲毫不予理會,做自己與我行我素之間經常只有一線之隔。
相對地,我們也要能夠體會他人時時在意如何受到評價的心情。當口中的話語在脫口而出之前,請先想想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。
如果,你只是希望對方做出某些行為,請直接提出請求吧!
「請你下次早點回來!」
「請你記得來找我前先跟我聯絡。」
「請你順道幫我買樣東西。」
如果,你確實想知道對方沒做到的原因,也直接開口詢問吧!
「我看到你今天的心情不太好,可以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嗎?」
「你的成績最近有點退步了,可以告訴我原因嗎?」
「兩個會議的時間撞期了,我想知道當時是如何協調的。」
當然,知道原因之後,你也得與對方討論解決方案。
明確傳遞內在意圖,少用質問式語言,讓關係更親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