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上講台,我在黑板上方,寫下大大的一行字:「一起縮小心中的自己,朝著讓彼此更好的幸福感走去。」我打算讓這段話陪伴全班一段日子。我慢慢的寫著,孩子們也一字一字唸出這段話,紛紛露出疑惑的表情。
我說:「這陣子班上發生好多事情,經常出現爭吵與排擠,也發生因衝突而導致的受傷事件。」孩子們點點頭。「所以,我們要來進行一個『我以607班為榮』的運動。」「以607班為榮?」
我說:「是啊!大家進來這美術班第四年了,彼此累積好多情緒,總是一觸即發。大家都習於用自己的角度來面對事情,只想追求個人的快樂;卻忘了這個班級的好,忽略了應該要以追求整個班級的快樂為前提。」我請孩子們閉上眼睛,感受此時此刻坐在教室裡,有好同學陪伴,享有這麼棒的教學資源,是多麼大的幸福。
孩子們的臉上,開始有著不一樣的神情。我說:「只追求個人的快樂,最後會發現那不是真正的快樂;唯有真正為他人付出、感受到他人臉上的快樂,那才會真正從心底湧出一股幸福感。因此,老師想請大家來感受這種更高層次的快樂,從只關注個人的感受,轉向望向眾人需求的觀點。」
步驟1:我以班上為榮:凝聚向心力
我帶這個班級三年了,雖然孩子們在生活及學習上有進步,但看到他們身肩沉重的壓力、內在滿溢的情緒,總覺得自己的班級經營,還有極大的調整空間。
那層出不窮的爭吵,源自於在班上缺乏存在的價值感;也忘了從「個人」情緒跳脫出來,試著用更高層次的「團體」榮譽感,來觀看所處的環境。我思索著,我想重新調整他們這樣的視野與格局。
所以我出了一份回家作業,請他們寫一篇〈我以607班為榮〉短文,感謝這個在這裡生活很久、卻忘了要去愛的班級。收回來的文字充滿感性,孩子小昱說:「我是班上的一分子,我就要盡力。它是我另一個家,大家都是一家人,要同心協力讓大家更愛我們。」孩子小宇說:「我要以607為榮,因為你們我的童年不孤單;我要以607為榮,因為你們都很包容我;我要以607為榮,因為你們再怎麼搞怪,都是我最美好的回憶!」
透過書寫與釐清,孩子們心靈的界線開始鬆動。他們開始思考,原來彼此之間,是有愛的連結;也看到內心有著希望這個大家庭更好的渴望。
步驟2:我以班上的○○○為榮
隔天,我又出了另一份作業〈我以607班的○○○為榮〉,請他們觀察身邊有哪些同學,一直以來總是努力的讓這個班級變得更好。
讓我驚訝的是,孩子們書寫的對象,並非那些經常得獎、為班上增光的優等生,反而是在班上默默做事、熱心服務的較安靜同學。
孩子說:「我以607的小蓁為榮,她總是默默的為班上付出,幫大家整理學習環境,關心身邊的人。上回我不小心被嗆到,她第一時間就過來關心我,問我有沒有好一點?我真的覺得她是一位很棒的同學,班上一定要有她,我好以她為榮。」
也有人際關係不佳的孩子,得到更多的同理:「雖然他常常遲到、上課睡覺、一直犯錯、不開心就大哭、生氣就大叫、上科任課狀況很多……讓老師一直擔心他。但我真心以他為榮,因為用心觀察會發現他很善良,不會的數學問題他會教大家,老師需要幫忙時他很熱心,他是班上的默默小天使。」
更多的是,透過找尋典範的觀察,孩子們開始進行自我反思,思考自己的不足:「老師要我們寫〈我以班上的○○○為榮〉,我想了很久,因為班上我再怎麼討厭的同學,他們都有做過可以讓我們607班為榮的事。反觀我自己,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可以讓班上以我為榮的事情。」
步驟3:自我省思,讓班上以我為榮
接續前幾天的作業,第三份主題書寫〈讓班上以我為榮〉,則是回到自己身上,思考自己如何能為團體付出,找到在班級裡的存在感。
孩子小燊說:「我絞盡腦汁,終於想出了十一個好方法……如果以上這些我都有確實做到,相信班上同學一定會以我為榮。」
常犯錯的孩子說:「怎樣讓607以我為榮呢?首先上學不遲到,讓班上的分數不會因我而被扣分。也要主動幫忙打掃,因為主動把班上的整潔弄好,是我們班上每位同學的責任,而不是特別某個人的事。第三是要面帶笑容,要記得禮節,對長輩問好,讓大家對我們的印象深刻。要一直記得老師的名言:一起縮小心中的自己,朝著更大的幸福感走去。」
當寫完這一系列短文後,我發現孩子們的視角開始改變,孩子們說:「我發現其實大家都很想要以班上為榮,昨天中午大家都很想要把工作做完,大家同心協力一下子就完成了。要感謝老師找出班上一直以來的缺點,讓我們能夠改進。我也很好奇我們班上未來會變成怎麼樣子?」
靈機一動,發給每位孩子一張空白小卡片,請他們寫下「讓607班以我為榮」的叮嚀小卡。再黏貼在桌上,化為一股隨時提醒的支持力量。孩子們奮筆疾書,上頭滿是真摯的自我對話,有的孩子還為自己畫上了可愛的小插圖。
容易理智線斷裂的孩子寫下:「親愛的小昇:隨時提醒自己,不要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,多想著別人。如果有人惹你生氣,記得一定要轉念,想想為什麼他要這麼做,千萬別發脾氣,多想一些開心的事,讓自己開心,這個班才會變好。」自我的、冷漠的孩子寫下:「親愛的小琦:希望你可以多多幫助其他人,不要對事情都很冷漠。讓607以我為榮吧!」
還有孩子一口氣寫上了七大點叮嚀,包括:與他人的互動、不要刻意排擠他人、看到老師或同學都要主動幫忙、每天都要保持笑容……這些都是平時對他們的叮嚀與提醒,原來孩子們都知道。
最後,再讓孩子們書寫〈叮嚀小卡落實日記〉,記錄每天一點一滴的變化。平時對活動投入度不高的孩子說:「寫完小叮嚀後,我有一點點的小改變。我變得比較貼心,主動幫我們這組拿作業,上課時也不會很愛講話。想起小叮嚀的內容時,又把說到嘴邊的粗話收回來。」容易動怒的孩子則說:「我昨天特地看了小叮嚀,試著縮小自己,放大世界,沒有再和別人起爭執。我的心還不夠像海綿,我要努力讓607以我為榮!」
這班獨特的孩子,和我以往帶的班級有很大的不同。他們慢熟、有主見,但時間軸拉長來看,仍有不小的進步。這班孩子確實提醒了我,「同理心」是現代孩子最欠缺、最難教、但也是最重要的品格力之一。帶領孩子們看見團體的榮譽、找到自我價值,對我而言是相當珍貴的學習歷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