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摘自橙實文化出版《讓孩子從拖延變自律的教養法》 作者_王敏
資料來源今周刊 2024-04-05 18:20 https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/category/183035/post/202403150002/
導致孩子拖延的因素:大人包辦
很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了,其實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父母自己潛意識裡離不開孩子,習慣性幫忙孩子做很多事情。在嬰兒期,孩子需要父母代勞或幫忙,但隨著孩子成長,父母需要改變以往的行為模式,適時放手,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。
每一個拖延的孩子背後,總有一個替他們將所有事情都打理好的家長。很多父母嫌孩子做得慢或擔心孩子做得不好,就一切攬在自己身上,給孩子「全方位」的服務,讓孩子飯來張口、茶來伸手;白天接送、晚上陪讀。這也是很多父母非常能幹,但孩子卻出現「拖延症」的原因。父母習慣性替孩子打理好一切,孩子也就會習慣性依賴父母,什麼事都想丟給父母去做。久而久之,孩子在做事情時就會出現拖延的現象,因為他們知道,反正有人幫我收拾這些「爛攤子」。
那麼,父母包辦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?
1.剝奪孩子學習獨立處事的機會,孩子缺乏獨立性
做任何事都會經歷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,如果我們不讓孩子自己動手,孩子從哪裡來的「巧」呢? 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,也意味著剝奪了孩子自信的機會。孩子的成長需要自己親自體驗、實踐、反覆鍛鍊。「站在岸邊永遠學不會游泳」,只有在鍛鍊中孩子才能積累屬於自己的人生經驗。如果父母總是代勞,反而會導致孩子喪失各項基本能力。
大量科學研究顯示,父母事事包辦的做法,對孩子成長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。被掌控著長大的孩子會因為害怕出錯而缺乏決策能力,會因為得不到指示而表現失常,自己思考時會感覺吃力。這樣的孩子往往缺少獨立性,未來也無法獨立應對社會的各種挑戰。
2.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惰懈怠的性格
有的父母想讓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,孩子生活方面的事情,父母總想事事代勞,這就讓孩子像個小皇帝或小公主一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,形成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生活態度,變得做事被動、懶惰懈怠、自私自利、任性蠻橫,沒有自主能力,以及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。這樣的孩子往往是「索取型人格」和「支配—統治型」人格的結合體,長大後也很可能成為一個離開父母就無法生存的「巨嬰」。
3.孩子無法體諒父母的辛苦
習慣替孩子代勞,屬於溺愛式教養方式。這種溺愛會阻礙孩子應對挑戰、提升能力。長久下來,孩子就會在這種「寄生蟲」式的生活中變得消極、被動、自私、冷漠,就像前文中的小女生一樣,明明是自己錯了,反而責怪媽媽。如果孩子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,無法對父母表現體貼,那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「啃老族」而不自知。
請你想想,你經常有下面這些行為表現嗎?
• 經常幫孩子穿衣、洗澡等。
• 看到孩子在洗東西,擔心他洗不乾淨,就自己來洗。
• 看到孩子自己拿杯子倒牛奶喝,擔心他灑出來,就幫孩子倒。
• 看到孩子自己綁鞋帶,擔心他綁不好就幫他綁。
• 出門玩時,習慣幫孩子在出發前整理、帶好出門物品。
• 孩子自己做事時,總嫌他太慢或做得不夠好,頻繁打斷,為他代勞。
• 看到孩子書桌比較亂,習慣性幫孩子整理書桌。
• 每天幫孩子整理書包,準備第二天上學的衣服等。
• 捨不得讓孩子做家事。
• 常有這樣的心態:「孩子只用專心學習就好了,其他的小事不用他操心。」
對策:培養孩子的獨立性
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:「教育不能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,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,讓他對自己負責,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。」改善孩子拖延的問題,可以從培養孩子獨立性開始。
1.做「懶父母」,改變替孩子包辦的習慣
孩子只要一拖延或者做不好,父母就急著去代勞,甚至為了讓孩子快點寫作業,把其他事情,比如:換衣服、收拾書桌、削鉛筆等都代勞了。這種能鍛鍊孩子適應環境能力的事情,應盡量交給孩子自己做,不代勞。
父母要學會「偷懶」,嘗試適當退出孩子的生活,提醒自己:「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。」既然不能陪孩子走完他們的一生,與其事事躬親,把孩子照顧得不能自理,不如早日放手,教會孩子如何照顧好自己。即使孩子做得再慢、再不好,建議多給孩子一些耐心,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。
面對孩子一次次的磨蹭,如果父母每次都忍不住幫忙,那麼孩子很可能會更拖延,因為他知道總會有人來幫自己「解決」。一旦被逼著做事,他們會拿拖延作為「逃避勞動」的手段。
2.生活上,從日常小事做起,讓孩子養成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」的習慣
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是孩子成長的「剛需」,可以教孩子養成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」的好習慣,讓孩子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中自己必須要面對的事情,而不是想盡辦法地尋求他人的協助。比如自己設定鬧鐘起床,自己洗漱、洗澡、整理自己的書桌、收拾打掃自己的房間等。在此基礎上,逐漸承擔適量的家事。
3.學習上,多引導鼓勵,而不是代替孩子應對困難、解決問題
很多父母會監督、催促孩子好好學習,這導致很多孩子以為學習是父母和老師壓在自己身上的「重擔」。對於這種情況,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為了自己,必須得自己負責;在行為上,父母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,就得學會放手,給孩子自理的機會,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,去應對、解決各種學習問題,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,並且不斷成長。
比如孩子遇到問題時,告訴孩子:「你可以向父母或老師求助,但需要自己先思考,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。」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,有些父母由於忙或懶得解釋,會選擇直接告訴孩子答案,或讓孩子自己去看答案。這讓孩子形成遇到問題不先思考,而是依賴他人給答案的習慣。孩子遇到問題時,父母不要怕麻煩,要鼓勵孩子勇敢應對,引導他們逐步去思考,減少依賴心理,進而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