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取自:https://futureparenting.cwgv.com.tw/family/content/index/16835

作者: 王惠英(未來Family記者)

 

自主學習絕對不是一步到位的事,每個小孩的狀況都不一樣,可能會歷經茫然散漫、自我中心、眼高手低、自主成熟等不同的發展狀態,父母應先解析自己的孩子,再拿捏「收」與「放」的程度。

 

很多父母都希望教導出有「自主學習」能力的孩子,但自主學習絕對不是一步到位的事。大人千萬不要以為將權力放給小孩,小孩就能夠馬上自主,這中間會有一段來來回回的發展歷程。


 

「談到自主學習,每個小孩的狀況都不一樣,」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,父母應先解析自己的孩子,再拿捏「收」與「放」的程度。例如,孩子是否容易感到無聊、無法做目標設定,或興趣太狹隘、但對喜愛的事物很投入,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如何,是否具備做選擇的能力等。

 

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朱佳仁也指出,父母必須穩如泰山,採取溫和堅定的態度,且與孩子從小建立穩定的信任關係,才能產生對話的機會與介入協助的空間。「自主學習的最大特色,在於尊重學習者的個人特質與學習歷程,給予時間和空間去試誤,也許起步慢,但不一定會輸別人,」她說。

邁向自主學習的過程,也就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,可能會歷經茫然散漫、自我中心、眼高手低、自主成熟等不同的發展狀態。以下綜合整理專家對於在每一個時期,父母應該如何看待與因應小孩發展的看法及建議:

 

發展階段1. 茫然散漫期

原因分析:王意中談到,若小孩平常習慣被安排,一旦父母放手,可能發現小孩停在原地、無所適從,沒有方向感、也缺乏清楚的目標設定。包括對於自身興趣的了解、對事物的好奇、做什麼事感到自信等,都是模糊的狀態,繼續停留在舒適圈,離自主還有一段路。

應對方法:大人應協助孩子了解自己。先觀察孩子會主動注意什麼、接觸什麼(可能是天文、自然生態或交通工具),將觀察到的訊息回饋給孩子。接下來,思考要不要提供支持資源,也許是上網查資料、野外踏查或安排參訪活動等。需要更長時間的投入,才能幫助孩子的學習做延伸或更聚焦,讓他愈來愈有自信。

具體事例:王意中建議,把小孩放到某個地方(譬如大安森林公園),製造機會觀察小孩能否自發性探索,例如會不會找地方躲太陽、注意光線的變化、進行生態的觀察等。另外,若孩子對課業沒興趣,也可能是能力不足。比方說數學不好,很難駕馭這個學科,就要協助他面對學習上的弱勢或低成就。

 

發展階段2. 自我中心期

原因分析: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變得愛頂嘴、自我中心、容易憤怒、挑戰權威、不守秩序等,特別是在青春期較為強烈。王意中認為,這是因為孩子的知識有限、生命經驗較少,加上缺乏周圍人、事、物的參照,以為眼見就是一切,看不到牆外的世界。

應對方法:朱佳仁建議父母「如實」面對,不要隱藏或害怕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覺,可以在情緒穩定的狀況下好好的溝通表達。王意中指出,爸媽可以藉由示範具有學習熱情、精準管理時間等,提供孩子仿效;有時小孩非常主觀或學習偏食,不妨利用文字、影片等不同媒介,擴展小孩的視界。

具體事例:朱佳仁分享,她有個高中學生一直認為自己鋼琴彈得很好,學生演奏的是有難度的曲目,但朱佳仁聽起來就是覺得音色怪怪的,便直接跟學生表達她的看法。後來,她受邀聆聽學生的畢業演奏會,發現整個音色變得很不一樣。這位學生也在台上形容自己是來「雪恥」的,她花了更多時間、刻意放慢速度,從基本的觸鍵重新加強練習,才有令人刮目的表現。

 

發展階段3. 眼高手低期

原因分析:隨著孩子慢慢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標,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能力距離目標有點遠,想的到卻做不到;同時對於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習慣、克服慣性等,容易感到「我知道我應該,可是我很難去做」的挫折。「這代表孩子對於目標的設定不夠精準,也缺乏執行的策略,」王意中說。

應對方法:王意中做了一個比喻:就像手機規格與作業系統的配合,小孩也許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,因而需要引導、做微調,包括重新修正目標,以及全面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態、策略與方法。父母可以陪孩子針對個人的優勢、待改善、方向等再做評估,了解需不需要再更新。

具體事例:朱佳仁指出,很多高中自學生的學習課表都排得很漂亮,想做的事情很多,實際上卻可能因為貪睡、打電玩、課本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,不得不重新調整。王意中強調,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只看到表象和結果,以為自己跟電競選手、網紅、明星球員等很接近,卻忽略其中要具備多少條件與能力。此時需將小孩拉回現實面,帶他們了解這些角色典範的成功歷程及細節。

 

發展階段4. 自主成熟期

原因分析:自主成熟的孩子會自己做好安排,協助大人解決問題,同時能夠接納不同的意見,也會關注周遭的事物。懂負責、有自信、有光彩、講道理、守規矩也知變通,甚至對大環境的改變有敏銳度,能夠適時嗅到風向。

對應方式:王意中表示,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動十分快速,父母最好像陪小孩坐在長椅上抬頭看星星一樣,陪伴、傾聽之餘,一旦遇到孩子心力不足,能夠及時給予支持資源。他說,就像臉書演算法隨時在改變,有沒有能力應變及解決問題,要同步了解所處環境的變化,並做適時的修正。

具體事例:孩子透過自己閱讀書籍、利用線上學習資源、實地參訪調查等自主性的學習方式,同樣可以達到課綱要求的學習目標,擁有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素養能力。

大人的態度有沒有自主改變是一大關鍵,」王意中坦言,父母要允許孩子用自己學習的方式,在學習的標準與自我探索的開發之間取得平衡,包括支持孩子有不同的答案。

活在別人的期待中,不算是真正的自主,」朱佳仁強調,在當前變動劇烈的時代,回歸個人的穩定和安定很重要。因此,父母可以趁孩子還小,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周遭的人、事、物,擬訂屬於自己的學習策略,以及適當的評價自己的作品或學習的成果。

 

鼓勵小孩將興趣變專業

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指出,學習動機是來自內在的學習力,興趣只是其中一部分,有目標、好奇、熱烈的情感、同儕的參與、學習過程中能否帶來好心情等,也會帶來影響。

父母要鼓勵小孩,將興趣變成專業,禁得起檢驗、挑戰;有時也不用想太多,把手上可以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。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朱佳仁提醒,孩子放棄學習一定要有理由,不要因為無趣就輕易放棄,堅持下去往往會有所得。

朱佳仁建議,父母在孩子專注投入做一件事時不要打斷小孩的心流,包括叫小孩趕快去睡覺、否定孩子等澆冷水的做法。另一方面,也不要太強調找到天賦才去做,而是在做中發現自己的天賦。

「才能是組合式的,每個人若在做中,找到自己天賦的組合,在未來就能成為獨一無二的人才。」朱佳仁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