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評判,只確認感受,讓孩子完整體驗每個情緒

 

文章取自 文章取自小天下/未來出版 https://gfamily.cwgv.com.tw/content/index/11475

 
作者:書摘
發表日期:2018-04-20
 

 

如果父母是在「無關反應」和「情感逆轉」的環境中長大的,那麼很難與孩子產生自然豐沛的情感呼應,但至少可以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反應模式。

孩子一身汗地跑回家,興奮地告訴媽媽:「我們球隊今天贏啦!」如果媽媽回應「你的衣服好髒」,屬於無關反應;回應「贏球又不能算成績」,則是情感逆轉。如果父母的情感沒有被孩子的喜悅自然激蕩,那麼可以試著看到孩子的感受,然後去確認他的感受:「媽媽看到你好開心啊,這真是讓人開心的事情!」

這個方式也同樣適合各種人際關係。比如顧客說:「先把一半的訂金付給你們,我不放心啊!」有的推銷員可能會回答:「放心吧,我們是大公司,不會為這點小錢損害信譽的。」這種回答看似在安撫顧客的擔心,實際上是在否認顧客的感受,顧客就算信任公司的信譽,心裡也會不舒服。聰明的推銷員會首先確認顧客的感受:「是啊,還沒拿到東西就先付一筆錢,換作我也會擔心的。」顧客的感受得到了確認,可能自己就會說:「你們是大公司,應該沒事。」

遇到顧客氣急敗壞地投訴:「剛收到的東西就是壞的,不能用!」一些售後服務人員會自然反應:「這不可能,發貨前我仔細檢查過的!」可想而知,這種回答會讓顧客的情緒更惡劣。優秀的售後服務人員會在解決事情之前先確認顧客的感受:「我看到您特別著急,東西剛收到就不能用,肯定讓人生氣。真是不好意思,我們來看看到底哪兒出了問題。」顧客的感受得到了尊重,情緒自然緩和,能夠彼此體諒。

當孩子悲傷、哭泣、憤怒時,我們容易把孩子的情緒評判為「不好的」,然後出於自己的焦慮,希望孩子趕快停止。比如拿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甚至喝止、威脅孩子。這樣的做法也許有效,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。能量長期阻塞會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。

孩子天生會透過完整體驗自己的情緒而自我療癒,能量釋放了,就不會形成心理創傷。這些豐富的情感體驗有正面的、也有負面的,它們一起擴展了孩子生命的廣度和深度。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擾,如果孩子需要,就在旁邊安靜地陪伴。

如果孩子的情感流動被卡住,比如壓抑自己、小聲抽泣,是因為之前受到過太多打擾,已經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許的。這時候,父母要給予確認和鼓勵:「媽媽看到你很悲傷,很想哭,哭泣也很好。」

孩子天生具有陪伴的品質。一個網友說:「我哭的時候,小女兒就會瞪大眼睛看著我,然後一直抱著我,什麼也不說,我看到她眼睛裡滿滿的愛。」

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試圖解決對方的情緒。比如孩子失去心愛的小貓,哭著對媽媽說:「我好想念小貓。」這時候,焦慮的父母會提出解決方案:「不要太傷心了,我們再買一隻。」這樣的回應只會讓孩子更傷心,因為他對小貓的愛被否定了。如果父母只是陪伴,或者回應「媽媽看到了你的悲傷」,孩子就能完整地體驗「失去」的感受,變得自然平靜。之後,要是孩子主動提出解決方案,比如再買一隻,父母再去行動也不遲。

夫妻之間也是如此。妻子抱怨:「每天上班,還要帶孩子,真累!」丈夫回答:「既然累,就別上班了。」這通常會讓妻子感覺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。如果丈夫回應:「是啊,又上班又帶孩子,你的辛苦真是難以想像。老婆,你真不容易!」這樣,兩個人的心緊緊貼在一起,彼此溫暖。若妻子真的不想再上班,這時候才需要和丈夫一起商量解決方案。

有個朋友聽完我的演講,有一次興奮地告訴我這些方法太管用了,讓他很快追到了心愛的女人。他的做法是:當女人向他傾訴時,他不做評判,只是重複對方的感受。比如女人說:「我覺得特別委屈。」他回應:「是啊,我感受到你的委屈。」這種母嬰一體般的回應,帶來極強的幸福感,哪個女人會不心軟?

 

摘自 李雪《看見孩子的存在,讓愛流動:愛是如他所是,非如你所願》/遠流出版

 

Photo:StockSnap ,CC Licensed.

數位編輯:吳佩珊、陳玉玲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