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對孩子說:「沒有那麼嚴重啦!」—情緒教育從正視孩子的情緒開始

文章摘自陳志恆心理師部落格─老師,可以和你聊一下嗎? http://blog.udn.com/heng711/111100366

2018/03/15 08:58

作者:陳志恆(諮商心理師)

最近大家都在談「情緒教育」。我時常到各地分享與情緒有關的主題,許多人問我,情緒教育該怎麼實施?該如何教出孩子的「情緒力」?

我認為,孩子情緒調控的能力,不該是透過制式的教材教法傳授,而是孩子從與周遭大人真實的互動中逐漸學習與培養而來的。

當我們跟孩子說:「當你遇到情緒不好時,第一步怎麼做、第二步怎麼做……」,那一點意義也沒有。反而,在與大人的每一次互動中,大人如何對應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反應,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發展以及與自我情緒相處的能力。

當一個人遇到挫敗或困境時,感受並展露出不舒服的情緒是相當自然的,孩子更是如此。當大人觀察到孩子的情緒反應(特別是負面情緒)時,最重要的是,別輕易地去「否定」孩子的情緒感受。

 

別透過否定情緒感受來安慰痛苦中的孩子

試想一個情況,今天孩子放學回家後,板著一張臉,看起來愁容滿面。他告訴你,他被同學排擠了,因為今天班上分組活動時,沒有同學要跟他一組,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。你會怎麼回應孩子呢?此刻,很多大人便會說:

「唉!沒那麼嚴重啦!一定是有什麼誤會在!」

「不過就是沒分到組,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?」

「沒事!沒事!同學都不懂事。沒事、沒事了,快去吃飯休息去!」

「不需要為這種小事難過啦!」

這樣的回應,看似在安慰孩子,實則是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。聽起來很熟悉嗎?因為類似話語我們從小聽到大,現在我們也如出一轍地複製在孩子身上。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,會透過以下的形式進行著:

(一)輕忽孩子挫敗經驗的嚴重性(「這沒那麼嚴重,是你想太多了!」)。

(二)無視於挫敗經驗的存在,不與孩子多做討論(「好啦!沒事了、沒事了!」)。

(三)否定孩子情緒感受的真實性,或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(「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?」、「擦擦眼淚,不要難過了啦!」)。

(四)指責孩子自然流露的情緒反應(「動不動就生氣、心情不好,這樣怎麼行?」)。

 

因為不允許情緒存在而花更多力氣去對抗情緒

否定情緒感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,便是孩子內心容易感到錯亂,不知道自己經歷困境時所感受到的情緒是對的還是錯的?如果是不對的,便會要求自己「收起」這些情緒,試圖不去感受這些情緒。逐漸地,也學會了「忽略」或「不允許」這些情緒感受的存在,最後成了情感麻木或對情緒感受不知不覺的人。

因為出現生氣、沮喪、失望、無力、後悔、自責、內疚等這些負面情緒是「不對」的,於是當這些感受浮現時,便會用盡力氣去對抗它們,試圖驅逐它們,或將它們壓抑至意識察覺不到的地方。而往往這些對抗情緒的方式,會造成更多的問題,而出現更多惱人的情緒感受(借酒澆愁愁更愁)。正所謂「情緒本身不是問題,有問題的是應對情緒的方式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
 

失去與自己或他人溫暖連結的能力

另外,大人在孩子經歷挫敗或困境而感到傷心難過時,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,往往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問題不被重視,沒有受到理解與支持。然而,一個人的情緒傷痛,是需要在溫暖關懷的人際連結中被療癒的;少了這份連結,孩子只能將心底的痛再埋得更深一點,甚至還要責怪自己怎麼可以那麼脆弱,如此容易心情不好,於是,又更加重了內心的挫敗感。

最後,孩子也難以學到如何安慰自己,以及無法長出與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。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,也難以對他人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,甚至當他人表表露出負面情緒時,會不知所措地試圖忽略或不允許他人的情緒出現。於是,也會這麼說著:「沒事了!沒事了!沒那麼嚴重,不需要那麼難過!」

很熟悉嗎?孩子正在複製大人的回應模式。好了,現在你知道,你為什麼會不假思索、自動化地開始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,因為,你就是這樣被對待長大的。而當孩子遭遇困境而出現痛苦情緒時,你是不知所措的,於是你很快地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,忽略孩子挫敗經驗的嚴重性——你真正想解決的,不是孩子的痛苦,而是自己的痛苦。

 

 

長期忽略情緒感受將難以捍衛自己的界限

值得一提的是,一個人若無法肯定或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,可能的後遺症便是,當自己的權益或界限受到他人侵犯時,常常渾然不覺。有些人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成為他人以任何形式侵犯下受害者,加害者固然可惡,但這些人常是因為沒有正視與捍衛自己情緒感受的能力,無法在感受到不舒服的當下,便確認自己正在遭受不當對待,而能果決地立即表達自己的不舒服。

試想,當你被人侵犯或佔了便宜,你心裡似乎感到哪裡不舒服,但你卻懷疑這份感覺的真實性,習慣性地告訴自己沒有那麼嚴重,當然無法保護自己免受再度的傷害。就算對方是在無心之下越了界,也需要有人相當明確地讓他知道自己的情緒感受,他才有機會充分明白,並學習尊重別人的情緒感受。

因此,在性別平等教育中,當我們教導孩子如何避免遭受性侵害或性騷擾時,總是會引導孩子確認自己的感受,並相信自己感受的真實性,這往往能幫助孩子避免一些受傷的風險。

因此,說到底,情緒教育就是在培養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能力。因為能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,便能做到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界限;同時,也能夠關注他人的情緒,並展現對他人界限尊重的態度。

(本文撰寫於2018年3月15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