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關注破解孩子的故意行為

王意中臨床心理師

 

http://blog.xuite.net/atozwyc/blog/361246532

 

面對孩子的故意行為,總是讓爸媽及老師搖頭嘆氣。故意行為,至少反映了一件事——孩子其實是能夠「控制」,因為他總是能夠算好時間差,在關鍵的時間,做出吸引你注意的行為。至於你是否因此感到生氣,說真的,這對孩子來說並不是重點。

故意行為,同時也提醒了我們一件事——孩子被關注的需求是否被滿足。雖然,你可能有所質疑「怎麼可能,難道我們給他的關注還不夠多?這太貪心了吧?」但說真的,「施與受」關係到彼此的接受與解讀都不盡相同。有時,孩子在意的不一定是「量」的問題,或許是對於「質」的反應。我們付出的,是否是孩子自己真正所想要的、所期待的。

這時,如果讓孩子來填寫一份「父母所給予關注的滿意度調查表」或「老師所給予關注的滿意度調查表」,我們或許可以先推估一下,可能獲得的分數會落在哪裡?

故意行為,多少讓大人覺得有種被孩子耍了、捉弄了、玩了的感覺。當然他們似乎是樂此不疲,玩得不亦樂乎。請提醒自己,故意行為並非只限定在特殊需求孩子身上。這行為反應,其實對於一般孩子的成長來說,都是一種基本款,很容易自然浮現出的反應,一種期待被關注的社會性掌控行為。時間點拉到早一點,你似乎可以感受到,對於一些幼兒來說,老早就發展出這一套「吃夠夠」「軟土深掘」(台語發音)的互動模式。

這就像你可能氣急敗壞地想「明明就會喝牛奶,但為什麼總是把地板弄得溼答答。特別是,老愛挑在自己最忙碌的時候?這簡直就是一場陰謀。」說真的,你愈急,他愈樂。你愈生氣,他愈見獵心喜。因為你的所有一切反應,都在他的程式估算中。他知道,只要自己怎麼做,你就會自然地跑出這些反應。所以「為什麼他不故意引起你的注意呢?」

面對故意行為,可以肯定一件事。當你愈火大,效果就愈差。你的耗能愈大,他的故意行為就更被強化。想法就更被支持——這麼做,就對啦!不管是非,無論對錯,只要你有反應,停下你手邊在做的事,把你的目光吸——過來,這一切就漂亮又完美。

追根究底,當爸媽或老師想要消弭孩子的故意行為,或許先讓我們回到他的基本需求面——孩子到底期待你的關注是什麼?這牽涉到我們對於孩子的內心了解到什麼程度。

也許你還是感到茫然,不解孩子到底想要你關注什麼?這時,或許選個良辰吉時,在彼此心平氣和,與顧及孩子的隱私的場合與時刻,問問孩子「你期待爸媽怎麼做?」或許孩子可能回答你「只要你多多看著我,不要老是只注意我犯錯。」



Photo:David D, CC Licensed. 

*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【親子天下嚴選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